2025 海运市场行情:运价暴跌,吞吐量却增长?
2025 年的国际海运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,运价的大幅波动与港口吞吐量的复杂变化,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层演变。地缘政治冲突、关税政策的调整与船队运力的过剩相互交织,使得集装箱运价创下了近二十年来的最大跌幅。与此同时,新兴港口的崛起与传统成熟枢纽的发展态势分化,揭示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轨迹。
全球航线运价:地缘与政策的双重冲击
2025 年一季度,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CCFI)从年初的 1548 点急剧暴跌至 1112 点,单季度跌幅之大,创下了近 20 年之最。这一严峻的市场形势,主要源于三重强大压力的叠加。
美国对华加征 145% 关税的政策正式落地,犹如一记重锤,直接导致远东 - 北美航线的货量锐减 13%。许多美国零售商为了规避高额关税成本,纷纷暂停从中国的订单,转而将采购目光投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工厂。这种贸易订单的转移,使得该航线的海运需求大幅萎缩。
红海危机的持续发酵,带来了严重的绕航效应。大量船舶不得不绕道好望角,这一变化导致全球船队中 10 - 12% 的运力被占用。绕航不仅增加了船舶的航行距离和时间,大幅推高了燃油成本,而且由于市场供需关系并未因此改善,运价未能得到有效提振,船公司面临着成本上升与收益下滑的双重困境。
欧洲经济的复苏步伐依旧乏力。尽管欧元区制造业 PMI 回升至 50.4,但企业的库存周转速度仍低于预期,市场消费需求相对疲软。这一状况抑制了中国至欧洲的工业品海运需求,使得该航线的运价也陷入低迷。
不过,运价下跌并非是全球海运市场的普遍现象。中日航线凭借区域贸易的稳定性,成为众多航线中唯一未受明显冲击的通道。而北美东岸港口则因部分企业在关税生效前的抢运行为,出现了短暂的运价反弹,但这种反弹缺乏持续性,难以改变整体市场的下行趋势。
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,船公司纷纷采取应对措施,通过 “减速航行” 来降低燃油消耗,以及合并航次等方式,试图吸收约 15% 的过剩运力。然而,Alphaliner 的预测显示,2025 年全球船队规模仍将增长 5.4%,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海运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可能还会延续至三季度,运价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巨大。
港口吞吐量:新兴与传统的攻守之势
2025 年,全球港口格局呈现出 “东升西稳” 的显著特征。上海港以 5100 万 TEU 的吞吐量继续稳居全球榜首,其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处理能力提升了 12%,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高效的运营管理,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港在全球海运枢纽中的地位。新加坡港的吞吐量也突破了 4000 万 TEU,得益于红海绕航带来的中转需求激增,新加坡作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转中心,充分发挥了其地理位置优势,吸引了大量中转货物。
然而,并非所有港口都能在这一市场环境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。香港港的吞吐量降至 1370 万 TEU,跌幅达 4.9%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珠三角地区其他港口的竞争分流,以及香港本地堆场成本的不断攀升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香港港的全球排名甚至面临被马来西亚巴生港取代的风险。
新兴港口的崛起成为 2025 年全球海运市场的一大亮点。越南盖梅港的吞吐量同比增长 33%,由于承接了大量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家具、纺织等订单,盖梅港的业务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。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同样发展迅猛,随着美墨加航线货量因近岸外包战略激增 19%,该港口在全球海运网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。
在欧洲,港口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。鹿特丹港通过实施数字化报关系统,将货物滞留时间成功缩短至 4 小时,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,其吞吐量也逆势增长 3%。而美国长滩港在关税政策实施前的抢运高峰期,创下了 1990 万 TEU 的吞吐量纪录。但随着关税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,自 5 月起,其进口量预计将下滑 20%,港口运营面临着新的挑战。
市场悖论下的机遇与挑战
2025 年的海运数据揭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:运价的暴跌与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同时存在。这一悖论的本质,是全球贸易路径正朝着碎片化与区域化的方向发展。企业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,需要穿透市场表象,敏锐捕捉结构性机会。例如,关注关税敏感型商品向东南亚等地区的转移趋势,以及欧洲新能源设备进口激增所带来的商机。同时,充分利用港口提供的数字化工具,合理规划物流运输,规避因港口拥堵带来的成本增加。
展望未来,海运市场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。地缘政治冲突的走向、关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、船队运力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,都将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。但挑战与机遇并存,那些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、提前布局的企业,有望在这场市场变革中脱颖而出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